技术分享

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

机载雷达无源探测技术研究

时间:2025-06-20   访问量:1007

    摘 要:本文对机载雷达无源探测技术进行了研究,机载雷达在探测目标时发射的信号容易被侦收,从而遭受电磁干 扰甚至被摧毁。本文提出了快速测频结合雷达测角技术的机载雷达无源探测方法,该方法可达到隐蔽探测的效果,通过接 收目标辐射信号可对目标角度进行高精度测量和跟踪,单机可提升作用距离,多机可协同可利用三角定位目标距离。该技 术在机载雷达中的应用可大大提升雷达作战效能,提高载机平台的战场生存能力。 

    关键词:无源探测;机载雷达;角度测量;三角定位

1 概述 

    机载雷达根据安装载机平台的不同主要用于控制和制导 武器,实施空中警戒、侦察,保障准确航行和飞行安全等。 得益于空中平台的运动特性,机载雷达能够灵活的进行大范围的态势感知,在军事领域得到了重大发展和应用,已成为 现代防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现代战争的重要装备 [1,2]。


     随着机载雷达技术水平的高速发展,雷达态势感知能力 越来越强、作用距离越来越远、辐射信号功率也越来越大。 大功率的雷达信号易被敌方侦查到,容易暴露自己,从而遭 到敌方的电磁干扰甚至会被摧毁。为了达到隐蔽探测的目的, 通常采用辐射功率管控或特殊探测波形设计等方法,但此方 法往往会降低雷达作用距离,削弱雷达态势感知能力,且随 着电子侦收设备的灵敏度越来越高,侦收技术越来越先进, 功率管控和波形设计已无法达到隐蔽探测的效果 [3,4]。 

    为解决上述问题,达到完全隐蔽探测效果,本文引入无 源探测技术,提出一种基于快速测频的机载雷达无源探测技 术。该技术能够提升雷达作用距离,增强雷达态势感知能力, 且能够达到完全隐蔽探测效果。

2 雷达无源探测原理及实现方式 

2.1 无源探测技术原理 

image.png

    如图 1 所示,无源探测是一种自身不对外辐射探测信号, 通过被动接收目标辐射或者反射的信号,来实现对目标探测 的技术,按信号来源可分为:基于目标自身辐射信号的无源 探测和基于外辐射源照射的无源探测 [5,6]。 

    无源探测技术可以捕获辐射源的到达时间(TOA)、来 波方向(DOA)和频率等参数 [7]。其中,干涉仪侧向法是十 分广泛的无源定位方法,干涉仪侧向通过测量来波相对不同 接收单元的相位差来计算辐射源的角度,一般单观测平台只 能获得目标角度,多观测平台可以利用目标相对平台的来波 方向参数不同进行定位。

2.2 机载雷达无源探测实现方法 

在实际作战中,目标平台上往往也装备可进行探测的雷 达,通过捕获目标雷达的辐射信号来对目标进行角度定位和 跟踪成为一种完全可行的方法,且自身不辐射信号,具有很 强的隐蔽性。以下提供一种在机载雷达平台上实现无源探测 和定位的方法。 

雷达探测时为了获得足够高的测量信噪比,往往将雷达 接收机的带宽设置的很窄,因为雷达辐射信号参数是已知 的,即使接收机带宽设置很窄时也可以很好的接收目标回波 信号,且能够屏蔽带外干扰信号,获得大的信噪比,提高测 量精度,所以雷达通常采用窄带接收机设计。当使用雷达进 行无源探测时,由于不知道目标辐射的信号参数,窄带接收 机不再适用,为了解决此问题,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: 

(1)采用宽带接收机,设计足够的接收带宽保证目标 辐射信号能够进入雷达的接收机中,此种方案虽然能完全接 收目标信号,但需要在雷达系统上增加宽带接收机,增加成 本,且采用宽带接收机会导致目标信噪比下降,测量精度得 不到保证; 

(2)仍然采用窄带接收机,设法将接收机频率对准目 标辐射信号频率,保证雷达可以接收到目标辐射信号,且窄 带接收方式可以保证接收信噪比高,可以保证测量精度。

对比上述方案,采用方案(2)能够更加简便、有效的 在雷达平台上实现无源探测,且使用窄带接收后可以采用成 熟的雷达测角技术,如:单脉冲测角等,获得高精度的角度 信息。但需要解决接收机频率对准信号频率的问题,解决此 问题只需要对目标辐射信号进行一次快速测频即可,对信号 进行快速测频已有很多成熟的技术,如:信道化瞬时测频技 术等,依靠雷达强大的数字信号处理平台完全可是实现信号 的快速测频。雷达无源探测技术信号处理流程如图 2 所示。 

image.png

    机载雷达无源探测从使用平台分类,可分为两大类: 

(1)单平台探测场景; 

(2)多平台协同探测场景。 单平台雷达无源探测可对目标角度进行测量和跟踪,由 于雷达天线增益高,目标辐射信号强,且对雷达检测来说, 只需要克服目标辐射的单程衰减,作用距离远,可大幅提升 对隐身平台的作用距离,且隐身平台辐射信号越强,雷达作用距离越远。 

    若本机雷达辐射的峰值功率为:Pt ,天线增益为:Gt , 目标反射面积为:σ,雷达接收天线有效面积为:Ar,雷达 系统损耗为:Ls,雷达最小可检测信号为:Smin,则雷达主 动探测目标的最大作用距离为:image.png

    对于无源探测不需主动辐射信号,只需接收对方雷达信 号即可,则无源探测的最大作用距离为:image.png

image.png为目标雷达辐射峰值功率, image.png为目标雷达天线增 益。

    从式(1)和(2)可以看出,雷达有源探测的作用距离 取决于雷达自身辐射信号、目标雷达反射截面积和最小可检测信号等因素,而无源探测的作用距离主要与目标辐射信号 有关系。

    由式(1)和(2)可得:image.png

    若载机雷达与目标机雷达的辐射功率和增益一致,则式 (3)可使用如下表达式表示:image.png

    由于雷达功率口径积很大,远大于其它因素对作用距离 的影响,无源探测的最大作用距离远比主动探测的最大作用 距离远。

    单平台雷达无源探测只能对目标角度进行测量和跟踪, 无法对目标距离进行定位,当多平台进行无源探测时,可利 用多平台位置和获得的角度信息对目标进行三角定位测距, 并可根据距离的变化规律推测出目标速度,从而完成对目标 角度、距离和速度的测量,应用示意图如图 3 所示。以下以 双机协同隐蔽探测为示例,通过三角定位方法解算目标距离。

image.png

    双机协同探测态势下,双机位置已知,可通过载机上定位设备计算双机距离,构建空间平面三角形,通过解三角形 的方法分别解算出目标相对双机的斜距。如图 4 所示:

image.png

    若双机间距为:L,双机测得的目标角度分别为:α 和 β, 则可计算出双机目标斜距分别为:image.png

    其中:γ=π-α-β,为双机与目标所形成的张角。通过双机 间距和探测的目标角度,可以解算出目标相对探测平台的斜 距。

3 仿真分析 

3.1 单平台探测 

    从上述章节可知,雷达单平台无源探测可对目标角度进 行测量和跟踪,且作用距离远。以下仿真分析,相同条件下, 雷达有源探测和无源探测的作用距离对比。

    假设探测平台雷达参数与目标雷达参数一致,雷达有源 探测和无源探测作用距离仿真如图 5 所示。

image.png

    从图 5 中可以看出,雷达有源探测时,作用距离与载机 雷达辐射功率和目标 RCS 反射面积相关,当载机雷达辐射 功率越大,目标RCS反射截面积越大时,雷达作用距离越远; 雷达无源探测时,作用距离取决于目标辐射信号强弱,目标 辐射信号越强,载机雷达作用距离越远。由于无源探测只需 要克服信号的单程衰减,所以随目标辐射信号的增强,雷达 作用距离上升更快,且在相同条件下,作用距离远大于雷达 有源探测。

3.2 多平台协同探测 

    多平台协同探测可以利用三角解算对目标距离进行定 位,从式(5)可以看出定位误差与目标角度、双机间距相 关及测量精度相关。以下以双机探测平台为例分别从目标张 角、双机间距和测角误差三个方面进行定位误差精度仿真分 析。

    通过双机测量的目标角度可以计算出目标张角,目标角 度的测量误差直接导致计算的目标张角存在误差,目标张角 也间接反映了目标距离与双机间距的比值关系。通过仿真分 析,在测量误差一定的情况下,目标定位误差随张角的变化 趋势如图 6 所示。

image.png

    可以从图 6 中看出,90°张角时距离精度最佳,在其他 角度时,定位精度变差,在张角接近于 0°或 180°时,定位 精度急剧下降。图 6 可以说明,当测角所带来的误差不可避 免时,在目标张角达到 90°时,对定位误差的影响最小。

    实际使用中,张角往往达不到最佳角度,且随着目标距 离越远,测角误差所带来的测距误差越大,以下仿真分析测 距误差随目标距离、双机间距和测角精度的变化情况。

    若测角均方根误差 σ=0.1°,分别仿真双机间距 L=10km 20km 和 30km 情况下,测距均方根误差随目标距离和双机 间距的变化情况如图 7 所示。

image.png

    若双机间距固定 L=30km,测角均方根误差分别为:σ=[0.1° 0.2° 0.3° 0.4° 0.5° ] 情况下,测距均方根误差随目标 距离和测角误差的变化情况如图 8 所示。

image.png

    从图 7 和 8 中可以看出,三角定位测距均方根误差随目 标距离越远误差越大;测角误差越大测距误差越大,且在一 定测角误差下,随目标距离越远,测角误差对测距误差的影 响越大;双机间距越大,测距均方根误差越小。结合图 6 中 仿真结论,当双机间距达到与目标张角 90°时,测距均方根 误差达到最小,继续增大双机间距,测距均方根误差会增大。 

    从以上仿真可以得出结论,三角定位测距均方根误差与 双机间距、测角精度和目标距离有关。一定范围内双机间距 越大,测角精度越高,测距误差越小。

4 结束语 

    本文对机载雷达无源探测技术进行了研究,提出了简便 易行的实现方法,并对应用场景中的作用距离、距离定位方 法和精度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。仿真分析结果表明,无源探 测技术能够大幅提升雷达作用距离,可用于隐身目标探测, 多机协同可实现距离定位,定位精度与双机间距、测角精度 和目标距离有关。无源探测技术作为雷达有源探测的补充, 弥补了有源探测容易暴露自身和对隐身目标作用距离不足的 弊病,达到了隐蔽探测效果,大大提升了雷达的作战性能。

参考文献 

[1] 陈小龙 , 薛永华 , 张林 , 黄勇 . 机载雷达系统与信息处 理 [M]. 北京 : 电子工业出版社 ,2021. 

[2] 吴汉平 . 机载雷达导论(第二版)[M]. 北京 : 电子工 业出版社 ,2013. 

[3] 裴云 , 杨青山 . 机载火控雷达的射频隐身与电磁机动 [J]. 电光与控制 ,2021,28(10):104-109. 

[4] 时晨光 , 周建江 , 汪飞 . 机载雷达组网射频隐身技术 [M]. 北京 : 国防工业出版社 ,2019. 

[5] 田中成 , 刘聪锋 . 无源定位技术 [M]. 北京 : 国防工业 出版社 ,2015. 

[6] 李鹏 . 对固定辐射源的单站无源定位技术 [J]. 电子科 技 ,2013,26(9):61-64. 

[7] 关浩亮 , 张顺生 , 王文钦 . 基于频控阵的无源定位对抗 技术 [J]. 雷达学报 ,2021,10(6):833–841.

唐硕 臧伟旺 李震宇 高兵 张怀根 (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江苏省南京市 210039)

作者简介 

唐硕(1987-),男,江苏省南京市人。硕士学位,工程师。 研究方向为雷达总体设计等。 

臧伟旺(1982-),男,江苏省南京市人。硕士学位,工程师。 研究方向为雷达总体设计等。 

李震宇(1991-),男,江苏省南京市人。博士学位,高级 工程师。研究方向为雷达总体设计等。 

高兵(1981-),男,江苏省南京市人。硕士学位,研究员 级高级工程师。研究方向为雷达总体设计等。 

张怀根(1980-),男,江苏省南京市人。博士学位,研究 员级高级工程师。研究方向为雷达总体设计等。

在线咨询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前咨询专员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服务专员

在线咨询

服务热线

工作时间: 08:00~18:00

服务电话: +86 130-9449-9002

服务电话: +86 028-64287941

服务热线

微信扫一扫

微信联系
返回顶部